RM新时代APP官网

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構建中國非虛構詩學話語體系【2】

王輕鴻2018年04月24日08:3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構建中國非虛構詩學話語體系

  尋求本土路徑 構建話語體系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場來總結非虛構詩學的“中國經(jīng)驗”,需要從歷史的和邏輯的向度有序展開,從不同路徑考察非虛構文學與文化元素,從整體上構建中國非虛構詩學話語體系。

  首先,要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廓清中國非虛構詩學在中國“軸心時代”萌生的文化原因?蓮囊韵聨讉方面展開:第一,文化活動。由殷商時代關注“事鬼敬神”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關注“祀”“戎”等“國之大事”的變遷入手,探討“軸心時代”文化活動是如何體現(xiàn)非虛構特點的。第二,文化主體。從殷商“巫”“覲” 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貴族階級即史官的變遷入手,探討“不語怪力亂神”“黜玄想”等非虛構特征是如何體現(xiàn)“軸心時代”文化主體特殊身份的。第三,文化產(chǎn)品。從影響最大的先秦古籍“六經(jīng)皆史”入手,探索這些經(jīng)典是如何依據(jù)非虛構特質在“軸心時代”占據(jù)話語中心地位的。第四,文學觀念。從考察“文”“學”以及與之相關的“美”“善”的原意出發(fā),剖析中國文學觀念萌生時期就具有的非虛構基因,通過解析“興觀群怨”“詩言志”“賦比興”“不學詩,無以言”等“軸心時代”的詩學觀念來進一步印證。

  其次,要從歷時性的角度,勾勒出中國非虛構詩學歷代發(fā)展的概貌,可以關注以下幾方面要點:第一,非虛構詩學資料的梳理。對列入“文”以及相關范疇的歷代文獻資料進行歸類整理,清理其中包含的非虛構因素。第二,非虛構文體發(fā)展的梳理。選取先秦盟誓、漢代賦、詩讖、策問、魏晉唱和詩、漢魏六朝挽歌、唐代墓志銘、宋代游記、晚明小品文、清言等歷代代表性非虛構文體,梳理其與現(xiàn)實社會聯(lián)系的文獻。第三,非虛構詩學對于虛構理論影響的梳理。梳理以虛構為特征的小說不被重視而被列為“小道末技”“逸典”“君子弗為”“優(yōu)伶遇之”的相關文獻;以明清時期興起的虛構理論為對象,結合小說、戲曲評點,梳理“以事實為因由”“化實為虛”“因文生事”“以文運事”等文獻,厘清虛構理論中的非虛構線索。

  再次,要從共識性的角度,總結中國非虛構文學的審美意義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例如,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境界之美、內容之美、形式之美著手,從對事、物等客觀現(xiàn)實書寫中的理、趣出發(fā),來闡述中國非虛構寫作如何與人的精神世界溝通,從而達到化實為虛、虛實結合的“意象化”這一最高的美學境界;從“文以載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國無史則人離本”等出發(fā),闡述中國非虛構文學之所以成為生命意義的承擔者和引導者,在題材、主題等方面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將非虛構文學語言與口語、非文學文本語言比較,探討中國非虛構文本是如何通過語言形式之美被納入到文學范疇的。

  復次,要從宏大的文化背景角度,探尋中國非虛構詩學在信息時代實現(xiàn)轉換的契合點。例如,從機械唯物論到信息全息論的哲學變遷角度,將“信息不是物質,信息不是能量”等信息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新特征,與中國非虛構詩學所立足的哲學意義對照,揭示二者的相通之處;從分析思維到綜合思維的思維變遷角度,將信息時代消融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邊界所獲得的整體性效應,與中國非虛構詩學綜合性思維方式對照,發(fā)掘二者的一致性;再或者,從文字到圖像的美學變遷的角度,將電子媒介運用聲、光、電等手段打造“虛擬現(xiàn)實”時語圖共生、聲情并茂、“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和體驗,與中國非虛構詩學中所關注的“事象”“物象”等對照,尋求二者的相似點。

  最后,從具體的詩學變革角度,構建中國非虛構詩學在信息時代呈現(xiàn)出來的新形態(tài)。如可從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到聲圖文并茂現(xiàn)實感更強的表現(xiàn)方式變遷,闡述非虛構是信息時代文學應有之義;可從文學衍生到歷史、政治、經(jīng)濟、倫理等現(xiàn)實語境,重論信息時代文學在人類文化整個系統(tǒng)中的價值地位;還可從新媒介時代藝術與生活交織的角度,重論文學世界特點;從作者由精英到普通大眾、從個人體驗到與讀者網(wǎng)絡互動方面,重論作者主體地位;從書寫現(xiàn)實表現(xiàn)民族精神與信息時代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高度融合的高度,探求一種超越西方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的中國文學接受方式;還可從考察網(wǎng)絡文學、微信文學、手機文學等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非虛構文學生態(tài)入手,闡明文學在信息時代沒有消亡而是在不斷革新的趨向。

(責編:李葉)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