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語梵語中,“曼荼羅”(Mandala)本意為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或“聚集”等,指一切圣賢、一切功德的聚集之處。依照曼荼羅的各種含義,它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其宇宙模型,或顯現(xiàn)其所見之宇宙的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布置。
從歷史淵源上看,曼荼羅作為僧人日常修習時的“心中宇宙圖”,顯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心像”(Image)。在此列舉兩例,胎藏界曼荼羅與理性曼荼羅相稱,在這種曼荼羅中,心臟形態(tài)的心像緊緊包裹母胎中的胎兒,以同心圓的形態(tài),到處噴發(fā)出一股悲天憫人的生命力。金剛界曼荼羅與知性曼荼羅相稱,在這種曼荼羅中,以九個正方形的聚集形態(tài),將知性的沉著冷靜顯示為一種鎮(zhèn)定自若、處之泰然的心像。此外,在其他曼荼羅中,或者強調兩級之雙對稱的4的倍數(shù),或者強調古老而常新的理想原型,凸顯宇宙的整合象征性,形象地表現(xiàn)“神圣的心像”。
卡爾·榮格強調,“曼荼羅—魔法圓圈”(The Mandala- the magic circle)是整體和完美的象征,對于保護混沌心靈具有決定性作用。借助于曼荼羅心像,可以表現(xiàn)心理分裂和偏離現(xiàn)象。榮格將自我心像與自我治愈的深層心理結構聯(lián)系起來,把自我心像進一步理解為根據(jù)宇宙分配原理概括了的宇宙原型,從而宇宙原型不是傳達性情殊異的內容,而只是顯現(xiàn)同一的形象和浮想而已。形成這種同一性的東西,正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此外,宇宙的曼荼羅可以通過集團性舞蹈來經(jīng)驗和實現(xiàn)。通過推演酷似宇宙的儀式氛圍,人類在模仿宇宙中無數(shù)星星的圓舞中,體驗到無數(shù)個體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在曼荼羅的宇宙經(jīng)驗中,別尊曼荼羅把宇宙概括為一個人格心像,借助于此,冥想者反復經(jīng)驗自我的解體過程,回歸宇宙中心,形成自我與宇宙的一體感,克服主客二分現(xiàn)象。榮格說:“當人忘卻并無法恢復其原貌時,很容易引起個人意識的混沌!彼,這一可視化過程自始至終需要心靈導師的引導。曼荼羅的可視化旨在認識事物的“空”,其最終目標是借助于心靈導師的引導,意識到冥想者的內在性。我們?yōu)橥獠渴澜缢h(huán)繞,難免受時間、地點、條件制約,但通過認識宇宙本源的智慧,我們能夠將宇宙的浩瀚無際覺察為曼荼羅心像的纖細入微。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向無限的空間飛翔,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將世界的星星、月亮和太陽感知為我們內心深處的星星、月亮和太陽。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提升人的身心修養(yǎng)很重要。但是,迄今的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大都偏重理性思維,大幅抑制感性情緒,其結果是人與自身本性漸行漸遠。因此,在修身養(yǎng)性中,關鍵是打破理性思維的一統(tǒng)天下局面,從正反兩面看待感性機制,接受長期被壓抑的感性世界,通過重新審視被凝縮的心像的宇宙,敞開自由坦蕩、無拘無束的心靈空間,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不僅有助于身心克服狹隘機械論思維方式的抽象與僵化,擺脫空虛無聊、不堪重負的日常世界,也有助于身心休養(yǎng)生息,為其注入一股新鮮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新世紀以來,作為一種獨特的沉思冥想和身心治療方式,源自佛教修行的曼荼羅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例如,日韓以舊華嚴寺為代表的佛教寺院紛紛實施“曼荼羅冥想”這一“寺廟寄宿生”(Templestay)計劃。人們用多種顏色浸染的鹽來直接制作曼荼羅,一邊注視曼荼羅圖像,一邊練習集中呼吸,專注于“現(xiàn)在這瞬間”,通過自我反省體察,摒棄私心雜念,找回心靈的安寧。制作曼荼羅花紋圖樣是一項需要凝神專注、竭盡精誠的作業(yè),少則花費數(shù)日,多則花費數(shù)月。然而,如此大功告成后,制作者們卻用毛筆將其一掃而光,毫不憐惜其間所付出的精誠和努力。由此可見,制作曼荼羅的作業(yè)不僅是一項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而且是一項宗教修行過程。制作曼荼羅是旨在喚醒佛教世界觀“無!闭胬淼囊环N手段,通過毀掉親手精心制作的曼荼羅,能夠切身領悟到佛教教義的真諦:萬物皆變,世事無常。曼荼羅的心像冥想有助于人們擺脫現(xiàn)代人流行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時尚,重新審視自身的心性。曼荼羅不是淵源于某一特殊的人的思維教義,而是淵源于人的內在想象的力量。正因如此,曼荼羅心像有助于人們返璞歸真,進而賦予自身生活一種新的獨特形態(tài)。
在印度,數(shù)千年來曼荼羅都被用作印度教和佛教的高級冥想實踐。在研究東方生存智慧的深邃底蘊過程中,卡爾·榮格率先評估了曼荼羅的精神分析效果,發(fā)現(xiàn)了曼荼羅象征對個體趨向“完美性”的獨特作用與巨大潛力。榮格把曼荼羅稱為“完美的自我精神分析學的表現(xiàn)”,他發(fā)現(xiàn),通過解析這種圓圈的內涵,可以很容易覺察精神疾病患者處于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在他那里,曼荼羅是探索無意識和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通過與一切相聯(lián)系的圓形的中心結構,或者非規(guī)則的反復的重點配置以及彼此矛盾對照的要素,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對精神疾病的補償。這些都起于自然的自我治愈,它們并非有意識的東西,而是本能的欲望。”榮格讓那些對曼荼羅一竅不通的患者親手制作曼荼羅,這使他得以正確地診斷患者的障礙,幫助患者走向自我的完美。自卡爾·榮格之后,曼荼羅藝術治療大體分為兩種:其一是患者涂抹畫有圖案和紋樣的曼荼羅;其二是患者直接制作曼荼羅。藝術治療師憑借患者使用的色彩或直接描畫的圖案圖像,能夠精確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給予適當?shù)膸椭?/p>
隨著時間的推移,曼荼羅逐漸從宗教符號演變?yōu)槲幕,在這一過程中,曼荼羅在繼續(xù)作為佛教所言真如實相法界秩序的象征的同時,逐步擴展為理想社會、心理秩序的象征,并嵌入現(xiàn)實世界。在整個世界被曼荼羅化的過程中,佛教尤其是密宗以此建構了理想的現(xiàn)實世界圖景,并將之落實在現(xiàn)實和人們的行為中,人們根據(jù)這種理想的秩序生存與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曼荼羅秩序最終轉而成為一種新的符碼,嵌入人們理解周邊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引導自身活動的認知過程中。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