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新时代APP官网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基于邏輯視域的認知研究工作簡報

2016年06月01日14:09

2015年1月20日由黃華新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邏輯視域的認知研究》于浙江大學西溪校區(qū)人文學院咖啡吧舉行 “The First Xixi Workshop on Argumentation Mining”研討會。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廖備水教授、徐慈華博士、王軼博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代建華老師、李石堅老師,以及求是高等研究院的鄭能干老師在此次活動中做了主題報告。黃華新教授在會上致辭。

會上,子課題負責人廖備水教授首先做了以“論辯挖掘模型與算法”為題的發(fā)言。在發(fā)言中,廖老師指出,論辯現(xiàn)象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因此,論辯挖掘將是一項可行,而且十分有意義的研究。接著,他向大家介紹了論辯挖掘的研究思路。論辯挖掘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從自然語言文本中識別論證,形成論證圖式;第二步,將從自然語言論證中得到的半形式化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形式化處理;第三步,在形式化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計算評估,得出結論。最后,廖老師指出了這一研究中的難點,例如如何從自然語言中文本中識別論證,如何反應自然語言文本中的各種不確定性等問題。

第二位發(fā)言的是計算機學院的代建華老師,他以“粗糙集理論與不確定性”為題,向大家介紹了粗糙集理論這一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數(shù)學工具。對于在已有知識背景下很難精確刻畫的粗糙概念,粗糙集理論使用“上近似”和“下近似”兩個概念去逼近對象集,隨著領域知識的豐富,逼近的程度會越來越高。在介紹了基本概念以后,代老師還從代數(shù)與邏輯、不確定性度量兩個角度對粗糙集理論進行了闡釋。

接下來,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的王軼老師為大家?guī)砹艘浴澳B(tài)邏輯與論辯系統(tǒng)”為題的發(fā)言。從模態(tài)邏輯的基本概念開始,到可能世界語義學、拓撲語義學與子集語義學,王老師層層深入,一面介紹模態(tài)邏輯理論,一面指出模態(tài)邏輯與抽象論辯框架理論可能的契合點。抽象論辯框架理論是目前人工智能學科的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在座許多老師和同學感興趣的研究點。王老師試圖指出抽象論辯框架與可能世界語義學中的“框架”(模型)具有相似性,而認知邏輯中的動態(tài)化與論辯框架的動態(tài)性更新之間有可能聯(lián)系起來。王老師還指出,拓撲語義學比可能世界語義學更一般化,也許對論辯理論的刻畫會更方便。

隨后,李石堅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疾病診斷專家系統(tǒng)”。李老師告訴大家,此項研究針對醫(yī)療資源稀缺的現(xiàn)實狀況,以改善基礎醫(yī)療的服務能力為出發(fā)點,以基于癥狀篩查疾病為目標。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以電子健康檔案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使用分詞技術,對疾病文檔中的要點部分進行分析,以獲得疾病所對應的癥狀名稱集合,然后通過決策樹,以癥狀為特征將疾病分類,通過癥狀快速搜索出相應病癥。李老師在發(fā)言中向大家展示了分詞的幾種方法、決策樹的運行過程,以及文本知識庫的構建、癥狀組合查詢和單一癥狀向導式查詢的操作流程。

鄭能干老師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的“熊蜂機器人行為誘導方法研究進展”。“昆蟲是否也能做論辯?”鄭老師由這一問題出發(fā),向在座師生展示了“能做論辯”的昆蟲——昆蟲機器人。昆蟲機器人通過昆蟲加上中樞或外圍神經刺激誘導模塊,實現(xiàn)靜態(tài)預設和動態(tài)控制。由于昆蟲負重能力有限,以個頭較大的熊蜂為實驗對象是不錯的選擇。鄭老師的實驗團隊實現(xiàn)了通過調節(jié)合適的微點刺激參數(shù),從而誘發(fā)、終止熊蜂振翅行為。昆蟲機器人的視頻展示使大家大開眼界。

最后,徐慈華老師介紹了“隱喻論證的邏輯結構”。徐老師首先向大家闡釋了概念隱喻理論的基本思想——“概念系統(tǒng)都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構”。然后介紹了隱喻的認知機制、符號形式等,最后借助幾個生動的隱喻論證運用實例,通過圖式分析論證結構,生動地說明了隱喻在論證中發(fā)揮作用的方式。

發(fā)言結束后,在座的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跨學科討論。

本次小型研討會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各學科交融討論會,來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學科背景的幾場發(fā)言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使在座的師生感覺別樣新奇,獲益良多。本課題的相關問題得到了比較深入具體的探討。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