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笛既是才思敏捷的譯界 “才子”,又是沉潛靈通的學界“通人”;他通過卓越的譯介會通讓外國文學經(jīng)典在中國大地得以“重生”,又通過敏銳的“學”、“問”興致讓外國文學經(jīng)典在中國大地得以“扎根”。他拜大師聚膽識躍然而成一家,通曉英俄雙語、據(jù)守詩歌小說,旋為譯界俊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并非只讀書而不通社會事理的“腐儒”,他熟諳過去30年間中國翻譯文學出版的市場狀況,更是最早一批“拿得出手”的跨文化溝通的親善大使。吳笛的學術人生詩意盎然,這種幸運既有賴于他求知求學的本能興味,也有賴于他靜心鉆研的廣博熱忱。
早慧別鄉(xiāng)梓,拜師聚膽識
少年時期的吳笛顯露出過人的天賦,那些在同齡人眼中難解的數(shù)學方程、佶屈聱牙的古詩文,對他來說輕而易舉。少年時的吳笛靠著頑強的毅力和一顆向?qū)W之心,自學完小學課程。正當家里人期待他能“安分”地干農(nóng)活時,吳笛的命運卻因為一期公社墻報而改變。一次偶然的機緣,他從新華書店買回了一堆英語教科書和詞典,自學了兩年。隨著語法知識和詞匯量的積累,公社的宣傳欄里不時出現(xiàn)他用英文書寫的墻報和宣傳語。他的這些“能耐”在小鄉(xiāng)村一下子炸開了鍋,市縣教育局領導聽說了他的事,決定推薦他進大學系統(tǒng)學習,于是,吳笛被安徽師范大學外語系破格錄取。
大學里被分到俄語專業(yè)的吳笛,給自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英語、俄語兩門語言必須齊頭并進。勤奮的他,潛心修學。在這近乎閉關的日子里,他的外語水平突飛猛進,并陸續(xù)有譯作面世。1977年畢業(yè)留校,在教學一線8年,他的外語訓練得更加出色。同時,他還向外語系的外籍教師和著名俄語翻譯家力岡請教,為后來的譯介工作夯實了基礎。
1981年,吳笛被選派清華大學高校英語師資培訓班學習一年。1985年,他報考杭州大學研究生,投身著名外國詩歌翻譯家飛白門下,勤奮研習。畢業(yè)后留校,1999年起任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
譯界名家鑄名譯,詩歌小說顯才華
吳笛不但能夠同時翻譯英、俄兩種語言的外國文學作品,而且他的翻譯往往有令原作煥發(fā)新生的功力。其早期譯作 《最后的炮轟》(1983年版)便是最好的例證。蘇聯(lián)著名作家尤·邦達列夫的名作《最后的炮轟》發(fā)表于20世紀50年代,是以小說家在反法西斯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的真實經(jīng)歷為模板寫就,被稱作“戰(zhàn)壕真實派”的代表作,曾在蘇聯(lián)文學界引起爭論,對以后蘇聯(lián)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吳笛譯作用生動的語言、貼切的表述,為讀者勾勒出一位血肉豐滿的諾維科夫連長,引領讀者一起歷經(jīng)殘酷的戰(zhàn)爭,體味生命個體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的心路歷程。
吳笛坦言選擇翻譯文本一是興趣,二是作家的重要程度。如果說蘇聯(lián)作家邦達列夫的小說 《最后的炮轟》符合他選擇的第二要義,那么英國文豪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說《艾德溫·德魯?shù)轮i》就正好契合了他的第一條要求。
狄更斯的長篇小說 《艾德溫·德魯?shù)轮i》被西方世界譽為“文學史中的不見天日之書、西方犯罪心理描寫的先聲”,1870年開始創(chuàng)作并分卷發(fā)表,一問世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6月,狄更斯患腦溢血離世。隨著大師的逝去,小說的結(jié)局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謎團。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壇圍繞這部小說出版的續(xù)作、揭秘、研究不勝枚舉。此書雖在國外備受青睞,國內(nèi)讀者卻并未有所耳聞。作為這部小說在中國的首位譯者,吳笛認為,《艾德溫·德魯?shù)轮i》“東冷西熱”的根源在于狄更斯在中國長期被視作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而為讀者熟知,而小說明顯帶有早期偵探文學的特色和某些類型小說的特點,國內(nèi)主流文學觀念長期對這樣的作品缺乏關注,這也造成了我們對這部作品的忽略。他同時也指出,狄更斯“在真實與夢境的結(jié)合,夢幻的巧妙運用,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是雙重性格的刻畫,對后世,特別是對瑞典的斯特林堡和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較深的影響”。譯作出版后,在讀者群中引起不小的震動。2012年,正值狄更斯誕辰200周年,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了 《狄更斯全集》,將吳笛的這本譯作收入其中。
吳笛坦言他的大部分譯作都是在35歲之前完成的。吳笛的《苔絲》譯本備受推崇!逗瑴I的圓舞曲》誕生于中俄文化交流尚不通暢、帕斯捷爾納克詩歌中文譯本尚無的前提下,輾轉(zhuǎn)得來的兩卷俄文本帕氏詩集異常珍貴。譯作出版后,受到廣泛好評。
靜心沉潛做學問,
中西交流文雅士
20世紀,詩歌的命運令人困惑。然而,生活中不可能沒有詩歌,沒有藝術,它們包蘊著生命的希望與生活的可能。如今,詩歌以自己獨特的視域展示生活、點撥生活、探索生活。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變化,世界詩壇正以多思潮、多視角、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著凝結(jié)人類語言和思想精髓的詩歌藝術;在詩歌研究領域,人們也進行著富有成效的探索。
30余部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翻譯積累,使得吳笛對大量的理論文獻資料駕馭自如,這也讓其此后的歐美詩歌與小說研究變得游刃有余。吳笛明確意識到,外國文學經(jīng)典研究應在原有基礎上向著跨學科研究拓展。2010年,他作為首席專家獲得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外國文學經(jīng)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的立項,成為全國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個重大立項。
吳笛熟諳國內(nèi)外的文獻資源,經(jīng)常鼓勵大家利用學校的網(wǎng)絡資源開拓創(chuàng)新。課堂上,吳笛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在他聲情并茂的談吐中,從薩福到莎士比亞,從葉芝到普希金,從雪萊到哈代,都一一從課本中逸出;尤其是他的俄語朗誦,足以把學生們帶入時代的情境中,體味那魂牽夢繞的民族情結(jié)。生活中,吳笛平易近人,始終葆有年輕的心態(tài),他對時下潮流有敏銳的捕捉力,常常與學生探討當下的熱點話題。他還鼓勵學生走進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享受那一份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
吳笛常說:與外國文學結(jié)緣,必須能夠走出去!拔矣幸环N海灣情結(jié),遠眺大海,不僅讓思緒自由翱翔,而且能超越世俗,凈化心靈!眳堑迅笆ケ说帽ご髮W訪學時,為編撰翻譯《世界詩庫·俄羅斯卷》拜訪了很多學者,也為主編《普希金全集》而遍訪普希金生命的足跡,最終將8卷《普希金全集》帶回國內(nèi)。這兩個項目不僅受到俄羅斯文化部門的高度贊賞,而且被列為浙江省改革開放20年精品書籍。赴斯坦福大學訪學,吳笛笑談“每到一處,我便喜歡去當?shù)氐男@和墓地”。這是他融入當?shù)赜洃浀姆绞健?/p>
吳笛的學術人生詩意盎然,這種幸運既有賴于他求知求學的本能興味,也有賴于他靜心鉆研的廣博熱忱。耳順之年的吳笛總感嘆時間流逝地輕快,總是笑瞇瞇的他已經(jīng)規(guī)劃好“退”而不休的學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