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新时代APP官网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努力建設植根民族沃土 體現時代精神的學術家園

——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會議專家發(fā)言摘登

2013年05月17日09:02來源:光明日報

  吳 榆攝

  編者按:5月14日至16日,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參會的數位專家代表在大會上作了發(fā)言。專家們認為,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強烈呼喚。專家們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堅定學術自覺、提升學術自信,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本版今天摘選部分精彩發(fā)言,以饗讀者。

  樹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自覺自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李 捷

 

  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面臨極好機遇。進一步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繁榮大發(fā)展,最終要靠哲學社會科學界自身努力,而這一努力的關鍵,就是要樹立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樹立理論自覺自信,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決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是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也是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本。這就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tǒng)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fā)展。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的學科地位,不斷增強研究隊伍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在哲學社會科學戰(zhàn)線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學習教育,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教育,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樹立理論自覺自信,就是要深入改革建設的偉大實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本途徑。這就需要增強問題意識,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創(chuàng)新。要深入研究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積極穩(wěn)妥推進城鎮(zhèn)化、擴大國內需求的具體思路和措施,研究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的科學辦法和有效途徑,研究如何解決好教育、醫(yī)療、住房、就業(yè)、食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保等民生問題,并在這種研究和回答中體現自身價值,實現自身發(fā)展。

  樹立理論自覺自信,就是要創(chuàng)新中國學術的話語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我們這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莊嚴使命。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要正確處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系;驹聿荒軄G,更不能背離,又要根據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征不斷發(fā)展,不能用理論框死實踐,而要用實踐發(fā)展理論。要正確處理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批判地繼承、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關系。對西方的學說既不能全盤照搬照抄,搞“洋八股”,也不能全盤否定,搞片面化、簡單化。要正確處理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批判地繼承、借鑒、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既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頌揚,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

  樹立理論自覺自信,就是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逐步改變當前理、工、人文“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分割局面,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深度融合的研究體制機制。要逐步改變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學科林立、相對封閉、各自為戰(zhàn)的分散局面,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黨校、黨政機關、軍隊系統(tǒng)等幾路大軍協(xié)同作戰(zhàn)、聯合攻關的科研體制機制。要逐步改變當前短期速成、急功近利的科研考核體系,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動基礎研究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創(chuàng)新、對策研究創(chuàng)新的科研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要逐步改變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缺少國家級成果獎勵制度的局面,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國家級成果獎勵制度。

  歷史比較研究要勇于超越勇于創(chuàng)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劉家和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是目前國家層面表彰社科研究成果的唯一榮譽。作為已身屆耄耋之年的我,這次主持的《中西古代歷史、史學與理論的比較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能夠忝列其中,感到很榮幸。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某一課題研究的挑戰(zhàn)性程度,與其應對難度及意義成正比。孟子云,“學者亦必志于彀”,這是告訴人們治學一開始就要有高標準。基礎理論研究者要有懷疑的態(tài)度和批判的精神,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勇于善于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造,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和話語體系。史學研究同樣不能回避重大問題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正是在成功回應挑戰(zhàn)中實現的。我們的研究不能從頭腦靈機一動產生的念頭出發(fā),F實中的問題無疑是我們在古史中發(fā)現問題的重要啟發(fā),但只有這一方面是不能構成我們歷史研究的問題的。我們做歷史研究,本來就是對傳統(tǒng)做研究。所以,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并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到人家的成就,承認它(而不是掠其美)以作為自己的一個起點;又看到前人留下的真正問題及其歷史局限性,否定它、揚棄它來進行我們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創(chuàng)新才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和價值。廉價的“創(chuàng)新”贗品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說它還有用,那就是在我們還是自覺的情況下,它可以成為一種“警報”。

  綜合比較性的研究,需要有明確特定的聚焦點,而不作一般性的泛泛的比較。比較研究的著眼點在于明同異,包括共時性的比較,即不同國家、民族等在同一歷史時期中的同異;歷時性的比較,即一個國家、民族等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同異。這樣的比較研究,既需要以專門性的研究為基礎,又需要在層面上高于、闊于專門性研究。我體會,作歷史比較研究,可以縱橫馳騁于中外歷史之間,古今貫通,上下求索,熔種種材料于一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煉出真知灼見的精華。在這一過程中,要處理好四對關系,也就是中外國別史與世界史的關系、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關系、傳統(tǒng)文獻與出土資料的關系、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有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勁頭:“上窮碧落”是指在理論方面要站得高,“下黃泉”是指在文獻方面要鉆得深。

  中西歷史多層次、多方面的比較研究,有益于培養(yǎng)史學通才。歷史比較研究對于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能夠培養(yǎng)一批學貫中外、溝通古今、融合史哲的通才。這些人不僅在自己本國的歷史文化領域里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功力,而且在探研外國歷史文化的時候也能自其大者、自其高處觀察它們,理解和把握它們。在研究外國學問的時候,在精神境界上就不是作為一個初學者爬在地上一點一滴地拾人遺穗,而是在本國學問上與外國學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這對于我國文化的對外交流與自身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對于發(fā)展中國的軟實力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歷史學科設置中的中國與世界、斷代與國別的劃分是必要的,但歷史學的各個二級學科及其研究方向中都沒有比較研究,歷史比較研究還僅僅是作為一種專業(yè)研究方法,希望有關部門從學科設置上給予比較研究以適當的學科空間,以免比較研究在大學歷史院系中“無地自容”,從事比較研究的學者和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于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人來說,艱苦的任務太多,有時有應接不暇之感,但只要我們一步步踏實地走下去,總有漸入佳境的時候。

  努力發(fā)揮國家社科基金對學風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長著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發(fā)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示范引導作用”。我認為,這種示范和引導作用,既體現在正確的研究方向和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上,也體現在學風引領和學術道德建設上。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堅持把正面引導與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相結合,通過實行限額申報、通訊初評,資助公益性、基礎性、長遠性的研究項目,推動研究團隊深入基層實踐、開展國情調研,促進優(yōu)秀成果運用于決策、服務于社會,嚴把項目“出口關”等方式,努力在引導社科界樹立優(yōu)良學風上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社會上浮躁之風的影響,加之評價體制、機制不夠完備,使得社科界在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不恰當地突出量化考核而忽視質量要素;在職稱晉升、評獎及課題評審等活動中忽視研究規(guī)律、學科特點;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用“打擦邊球”的辦法把他人成果據為己有,引述不注明出處,羅列大堆并未看過的文獻特別是外文文獻為自己的文章或著作撐門面;應用對策研究不作必要的田野調查工作,大量引用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使應用對策研究失去其真正的意義;在有關學術活動中,存在著拉關系、走門子,甚至弄虛作假等學術腐敗現象。為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糾正學術不端行為、引導良好學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就國家社科基金而言,無論是項目承擔者,還是評審鑒定專家,都應該注意發(fā)揮學風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樹立守土有責的擔當意識,認真對待每一次申報,認真完成每一項課題研究,認真做好每一次評審鑒定,用我們腳踏實地的出色工作回報黨的囑托、人民的厚望。

  一是要堅持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隨著國家社科基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社科界對評審工作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這幾年,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建立完善了匿名通訊評審和封閉式會議評審制度,建立了專家輪換上會、回避、保密、公示等制度,建立了評審專家和工作人員誠信檔案制度,進一步維護了基金良好聲譽和公信力。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評委參加評審工作,既是一種榮譽和信任,更是一份責任和壓力,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在接受社科界的評價和監(jiān)督。我們一定要本著對申請人高度負責、對國家社科基金高度負責、同時也對個人學術聲譽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不能為本單位、本地區(qū)爭項目,更不能私下打招呼、相互關照,要嚴格遵守會議評審紀律,自覺抵制不正之風。

  二是要在結項鑒定時把學風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我們既是項目立項的評審專家,也承擔著項目最終成果驗收的責任。近些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在嚴把項目“出口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遏制和防止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實際上也表明,對學風的引導貫穿基金項目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作為結項鑒定專家,我們在把好政治方向關的前提下,還要重點考察項目承擔者的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成果的學術規(guī)范性。對存在結構散亂、數據陳舊、概念不統(tǒng)一、引證不規(guī)范、統(tǒng)校不認真等問題的,客觀提出修改意見,建議不予結項;對那些有抄襲剽竊行為的,一經發(fā)現即提請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查實后撤項,并上網通報批評。同時,對經費使用明顯不合理、沒有把經費集中用于課題研究的,也要及時指出。只有每位鑒定專家把學風的關口把好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關才能把好,才能有效推動整個學界的學風建設。

  三是要在個人著述立說上以身作則。現在,我們社科界有一支龐大的教授、研究員隊伍,有數量眾多的博士,每年也有大批專著、論文面世。但實事求是地說,相對于國家投入而言,精品力作乃至傳世之作仍然顯得太少。為什么我們的論文發(fā)文量在世界排名很靠前,但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的排名卻與此很不相稱?數量與質量之比的反差,值得我們深思。數量在任何時候都應以質量為前提。學術創(chuàng)造需要積累和沉淀,再有才華的學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并產出成果之后,也會有思想枯竭和“江郎才盡”的感覺,因此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和積累知識,以便準備新的沖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有自己的規(guī)律特征,除了應用對策研究有明顯的時間性要求外,其他類型的研究很多時候都需要有甘于寂寞和“坐冷板凳”的精神,有些大型項目特別是人文學科領域的項目(比如有關文化傳承內容的項目),甚至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才能真正出精品力作。古人云,“學者必慎其所道”,“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既然我們選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作為我們的事業(yè),那就要能經得起各種誘惑,誠實做人,踏實做學問。

  解決當前學風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的誘惑和影響,讓培養(yǎng)良好學風和學術誠信成為每個學者的自覺行動,為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中國夢的理論構建與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韓 震

  實現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作為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工作。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從理論的高度研究中國夢的思想資源、實踐基礎、理論結構及其表達方式,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形成中國理論。實現中國夢必須建立中國理論。中國理論就是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是不斷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需要中國理論加以總結和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fā)展也需要中國理論加以引導。偉大的理論來自偉大的實踐,中國的發(fā)展應該由中國的理論加以總結,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也應該由中國的理論加以引導。舶來的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論,出于不同的現實和語境之中,它們只能作為我們的參照,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我們不能削中國發(fā)展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我們必須有適合自己雙腳的鞋子,要通過創(chuàng)新中國的話語體系,概括中國實踐、講述中國故事、勾畫中國夢想。

  要闡述好中國夢的理論內涵,就要深入研究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探究中國夢的歷史根源、現實基礎和未來前景,從而凝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有這個民族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如果沒有時代精神,就不可能有作為這個時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民族。民族精神只有具有時代性才有活力,時代精神就是這個時代最突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就是當代中國精神。中國夢激發(fā)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也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主觀力量。當代中國夢不是排外的夢,而是改革開放的夢,是與其他民族夢相互映照的夢。其他民族的夢給了我們許多啟迪,激活了我們民族內在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的夢也會給世界帶來許多新的色彩,讓世界變得更加姹紫嫣紅、多彩多姿。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追求,應該創(chuàng)造出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價值理念和理想前景。

  要闡述好中國夢的理論內涵,就要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之中,探索實現中國夢的路徑、方法與措施,這就是研究中國道路的歷史方位和前進路徑。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照搬別人的路難以走通,因為“橘逾淮而北為枳”。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我們在曲折徘徊中摸索、尋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價值理念,我們才能做自己的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進程本身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因而也就有了普遍的世界意義。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對中國而言是找到了合適的發(fā)展途徑,對世界來說是一個成功的發(fā)展范例。我們既然走過了非常成功的歷史進程,我們就必須有足夠的自覺和自信:人間正道是滄桑,實現中國夢,只能走中國道路,其他路是走不通的。

  要闡述好中國夢的理論內涵,還要認真尋找表達中國夢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故事的敘事方式,為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鼓與呼,從而激勵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中國力量。夢想的價值不在于總是“在夢中”,而是激發(fā)行動。沒有行動,夢永遠只能是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所以,我們“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yōu)楝F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夢在我們頭腦中,實現夢想的辦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雙手中。我們不能只做夢,我們更要把夢想變成現實。我們已經站在了歷史發(fā)展的新的起點,我們必須以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甩開膀子埋頭苦干,用我們的雙手實現中國夢勾畫的理想目標。只有中國的話語和理論,才能激發(fā)中國的力量,構建激發(fā)中國力量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

(責編:秦華)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