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新时代APP官网

站內(nèi)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wǎng)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guī)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優(yōu)秀成果選介

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與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

——《藝術精神本體論闡釋與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06日11:56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魯迅美術學院張偉教授獨立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藝術精神本體論闡釋與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項目批準號為06BZW01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2011年10月經(jīng)同行專家鑒定,以優(yōu)秀等級結項。

  一、該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藝術精神問題不僅是文藝理論中的重要問題,更是文藝實踐的重要問題。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就需要一種奮發(fā)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藝術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面,藝術可以發(fā)揮獨特的重要作用。這不僅說明藝術精神應該成為我們文藝理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我們也應該進一步看到文藝理論的變化以及當代中國文藝內(nèi)容的變遷和文藝形式的更替都與藝術精神有著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換句話說藝術精神問題構成了當下文藝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也是我們今天必須面對和應該回答的問題。研究藝術精神問題不僅關涉到文藝實踐對于民族精神的導向作用,也可以成為文藝理論研究的新的成長點。

  該項目研究的意義首先在于藝術精神問題是文藝的基礎,決定著文藝的方向,或者說文藝的其他問題都會在藝術精神的本體論的承諾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因此,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在文藝理論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優(yōu)先地位。其次,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在文藝的研究中具有價值定向作用。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不是事實的認定,而是一種價值判定,具有以信仰為依據(jù)和先驗假定的成分,能夠為藝術實踐奠定藝術精神的坐標。最后,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可以避免藝術價值判斷合理性的危機。藝術精神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為藝術確立一切精神之最終基礎和依據(jù),建立藝術精神理想。如果沒有精神的本體承諾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藝術就會陷入價值危機。當代藝術價值的危機和失落的根源是無法克服的精神危機,在拒斥形而上學的過程中,放棄了精神本體的尋求。藝術正承受著價值判斷合理性危機帶來的混亂。在轉型期的藝術要避免這種混亂,就要確立新的本體承諾,才能找到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因為放棄藝術精神的本體承諾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就等于放棄人類的精神家園。因此,這個課題無論是對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還是對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都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要觀點

  1.研究成果的主要內(nèi)容

  這項研究成果從生存本體論出發(fā),把藝術精神作為本體的承諾,以歷史上思想家對藝術精神問題的論述為背景,集中闡釋了“中國當代藝術精神應當何為”的問題。

  第一部分集中論述了藝術精神的本體承諾問題。這項研究成果認為藝術精神是生命意義的承擔者,然而,我們又不能如傳統(tǒng)的實體本體論那樣將藝術精神歸為客體的某種屬性,而是將其作為人的生命的意義加以本體的懸設。本體懸設不同,所體現(xiàn)的精神就不同,所體現(xiàn)出生命的意義也不同。對生命的意義的追問不能靠認識論的反映,而是需要本體論的理解。這項研究成果探討了藝術精神的本體與藝術本質的區(qū)別、藝術精神的本體與本體論藝術精神本體闡釋的意義等問題。

  第二部分在對藝術精神加以承諾的基礎上首先追問了藝術精神本體的可能性。成果認為從學理上講任何藝術活動都是區(qū)別于動物生存的精神本體活動,從實踐上看人類的任何藝術活動都是人的精神本體的外化而進行的活動。其次,追問藝術精神本體的必要性并探討了藝術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問題。

  第三部分探討了藝術精神的本體基礎問題,認為藝術之所以擔當此重任是因為藝術精神的本體根源是人的生命。人的歷史是人的生命自我創(chuàng)造的歷史,是走向類化的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所以,人的生命的精神就構成了以追求意義生成為特征的藝術精神的本體基礎。

  第四部分深入闡發(fā)了藝術精神的本體構成問題,認為在藝術精神的本體構成中,要求人的精神在場,這就體現(xiàn)為追求真理(真)、實現(xiàn)價值(善)、陶冶情操(美)的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善美的統(tǒng)一的精神。這項研究成果是把真善美的統(tǒng)一的精神作為藝術精神本體的構成,也就是把“世界統(tǒng)一性和完美性”的存在當作與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藝術精神的本體存在。

  第五部分把藝術精神與文化精神聯(lián)系起來,并探討了藝術精神的外化形式--文化象征符號問題。這項研究成果從文明、社會與文化的區(qū)別中對文化問題加以梳理和闡釋,對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對藝術的文化精神加以肯定,認為人類只有在藝術的文化精神世界里,才能使人的自由天性得到回歸,使受到理性文化壓抑的個體生命得到張揚,對未來的理想才能得以實現(xiàn)。藝術象征是本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通過象征與符號、象征與隱喻、象征與象征主義等概念的區(qū)別進一步把握象征內(nèi)涵,認為象征就是對于生命存在的深層純粹本質的把握,它來自于本身生命與外部世界的不相稱性,在兩者之間通過純粹暗示而體現(xiàn)出來,在人的生命外化的形式中其意義大于本身就是象征。成果還探討了藝術符號問題,認為藝術符號和科學文化符號、道德文化符號不同,在符號表現(xiàn)上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符號的自足性、藝術符號的非透義性和藝術符號的的意象性。

  第六部分把藝術精神與文化精神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對藝術精神的任何線性孤立地研究都是不可取的。這項研究成果試圖通過對藝術精神與神話精神、宗教精神、科學精神、歷史精神、哲學精神之間關系的多維度的分析,揭示藝術精神的自身特性。

  這項研究成果第七部分對中西藝術精神本體進行了比較,認為中西藝術精神本體研究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藝術精神本體的認識,通過比較能夠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藝術精神本體,為當代中國藝術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成果深入考察了藝術精神變化的歷史并對中西藝術精神加以比較研究,證明藝術精神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度是具有不同的本體構成的。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生命意識和邏輯思維的思維方式,由此生發(fā)并形成它的再現(xiàn)精神。西方藝術的精神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對現(xiàn)實對象的再現(xiàn)或模仿。中國文化的本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和邏輯思維的思維方式,由此生發(fā)并形成它的表現(xiàn)精神、禮樂精神和求變精神。通過比較后,成果認為:第一,中西藝術精神各有優(yōu)長,我們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來評價中西藝術,那種從總體上作優(yōu)劣的判斷沒有多大的意義。第二,如果一定要對中西藝術精神進行比較,也不應當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場簡單地褒貶棄取,而應當站在一個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立場,站在建設當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現(xiàn)代性生活觀念的立場,來作出價值判斷。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義或文化相對主義者往往夸大不同藝術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把不同的藝術精神看作是不可通約的。

  這項研究成果第八部分深入探討了藝術精神的嬗變與轉向問題,認為藝術精神從誕生之日就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它由古代到現(xiàn)代再到當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精神的嬗變和轉向。這項研究成果首先考察了藝術精神的歷史生成與變遷,認為藝術精神是人類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對藝術精神的歷史考察就是對人類精神的歷史考察。人類精神生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人類自我形成的歷史,人類生成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精神萌生的那一天。如果沒有精神存在,人類依然會停留在動物的階段上,也就是說沒有精神的存在就沒有人的存在。神話是人類精神的發(fā)端與起點,更是藝術精神產(chǎn)生的溫床與母體。人類精神由神話階段的進一步發(fā)展,進入到宗教階段。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藝術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起源上具有共生性。從古希臘開始,人類精神獲得了新的內(nèi)涵,這就是人類精神的理性自覺。思想家們能夠從理論上自覺地把握生命現(xiàn)象并上升為理論的高度。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用“精神”取代了“靈魂”的概念,使“精神”具備了現(xiàn)代的意義,換句話說,作為人文主義思潮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促成了藝術精神的獨立。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的人文主義精神以現(xiàn)世幸福否定宗教禁欲和以科學理性反對封建迷信,這一方面擺脫了教會對人的思想禁錮,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理性推向了極致,直接導致了以人的理性為標志的古典主義的藝術精神的出現(xiàn)。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向是對古典主義藝術精神的反動和對理性主義的對抗;藝術的后現(xiàn)代精神的產(chǎn)生又是對藝術的現(xiàn)代性權威的挑戰(zhàn)。最后的結論是藝術精神的轉型和嬗變究其實質還是人的生命精神變化的結果。換句話說,藝術精神的變化主要是人的本性在變化,所以人的精神歷史的變化是藝術精神變化的主要動因。

  第九部分探討了藝術精神的當代重建問題。時間進入新的世紀,在新的世紀里藝術精神的整合和重建將成為必然。藝術精神的轉型和嬗變證明了藝術發(fā)展的變化趨勢,但是藝術向哪個方向發(fā)展,在新的世紀里用什么樣的藝術精神主導藝術發(fā)展和實踐,這是美學必須回答和正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走藝術精神的整合和重建之路就顯得格外重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整合和重建藝術精神是藝術家自救之路,也是藝術尋求再生之路。藝術精神的當代重建不僅是藝術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因為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僅僅去追求物質財富,更需要生命意義的存在。藝術精神以自由的、超越的、創(chuàng)造的、綜合的、批判的和理想的本體精神給生活賦予意義和價值,成為生命意義的承擔者和引導者。重建后的藝術精神本體以自明狀態(tài)的呈現(xiàn),正是生命意義的澄明。

  2.研究成果的重要觀點

  首先,把藝術的本質與藝術的本體做出了區(qū)別。藝術本質作為科學抽象是人為的規(guī)定,無法承擔生存的意義;藝術本體作為價值存在的本體是從人的生存出發(fā)來領悟世界的意義,藝術學研究的任務就是通過對藝術本體的闡釋,使藝術本體獲得生存意義的澄明。

  其次,對真善美進行了本體論的全新闡釋。真從認識論角度說是合規(guī)律性,認識的真是衍生的真,排除了價值的意義。真作為一種本體的存在,是一種本體懸設,也是一種對于類的揭示,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無產(chǎn)階級認為共產(chǎn)主義是一種真實,這種觀念就是一種懸設,因為共產(chǎn)主義并沒有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而是存在于理想之中。為了這種內(nèi)在的真實有多少人為之獻出了生命,這種真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是人的本性與終極價值的統(tǒng)一,是精神對心靈的規(guī)定。善從認識論角度來說是指合目的性,它表示主體與對象的關系,符合主體目的的對象就是善的,不符合主體目的的對象就不是善的。從本體論來說善是一種價值的懸設。首先,追求生命的根據(jù)(至善)是人類的形而上學的本性使然,有了這種沖動才有對善的追求。其次,善不是事物的外在實體性的存在,它需要內(nèi)在心靈的體驗。從認識論角度說,美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從本體論來講,美體現(xiàn)為自由價值理想的設定。

  再次,提出文藝學創(chuàng)新的“邏輯先在性”的主張。本課題認為文藝學之所以不單純地是對文藝規(guī)律的概括和總結,而是一種理論創(chuàng)造,其學理前提是“邏輯先在性”。 時間先在性是經(jīng)驗問題,邏輯先在性是理論問題。強調(diào)“邏輯先在”的意義在于為文藝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留下地盤,就像康德為科學劃界目的是為信仰留下地盤一樣,否則我們這些搞文藝學的人就沒有了創(chuàng)造的余地。

  最后,成果在體系建構上創(chuàng)新地提出“本體論承諾”的問題。當代本體論文藝學和傳統(tǒng)文藝學的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文藝學的體系是“何物存在”的本體論事實,而當代本體論文藝學的體系是“說何物存在”的本體論承諾,認為藝術理論之所以不單純地是對藝術規(guī)律的概括和總結,而是一種本體懸設和創(chuàng)造。這個體系已經(jīng)得到學術界的關注。

  三、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1.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這項研究成果從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出發(fā),指出當代西方藝術理論的本質論轉向仍然是一項沒有終結的美學使命,把藝術精神作為藝術本質的否定方面,論證藝術精神應該成為生命意義的承擔者。成果在研究過程中消除藝術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立場,闡釋藝術精神變革的內(nèi)在依據(jù)和內(nèi)容,對藝術精神本體結構的擴展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等研究方面具有現(xiàn)實的學術意義。藝術精神本體論闡釋和當代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一方面是落實中央關于發(fā)揮藝術精神的作用、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藝術實踐發(fā)展對藝術理論提出的內(nèi)在要求。它不僅會使藝術理論的研究得以深化,對學科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會促進現(xiàn)實藝術實踐的健康發(fā)展,引導藝術實踐走向創(chuàng)新之路,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成果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首先,這項研究成果中多篇論文發(fā)表在國家級學術期刊和核心期刊:其中《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發(fā)表于《文藝研究》2007年第5期,《關于文藝學創(chuàng)新問題的理論反思》發(fā)表于《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2010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頭題轉載),《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思維方式的嬗變與發(fā)展》發(fā)表于《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5期(2009年1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頭題轉載)等。

  其次,階段性成果獲得多種獎項:(1)《關于藝術理論的理論反思》,2007年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第二屆政府獎二等獎;(2)《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2007年獲得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一等獎;(3)《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2008 年獲得第五屆遼寧文學獎文學評論一等獎;(4)《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2010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第三屆政府獎二等獎。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