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陳建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批準號為00BWW004),最終成果為專著《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史論》。課題組成員主要有:田全金、王志耕、耿海英等。
中國的俄蘇文學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從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近20年來成績尤為突出。該成果分別從發(fā)展脈絡梳理、重要專題探討和作家個案分析等角度切入,比較深入地探討了這一學科的學術發(fā)展史和重要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狀況,并對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中國俄蘇文學研究的學術歷程
中國俄蘇文學研究的學術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清末民初、“五四”時期、20年代末至40年代、新中國前30年、新時期以來等五個時期。
清末民初,梁啟超、王國維、辜鴻銘和周氏兄弟等人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場出發(fā)對俄國文學進行了介紹,這些文字體現(xiàn)了介紹者本身的旨趣和精神追求,但其間真正的學理性的專題研究較少!拔逅摹睍r期,李大釗、田漢、沈雁冰、耿濟之等人的文章表現(xiàn)出中國文壇對俄國文學日趨重視的傾向,并反映了中國早期左翼知識分子對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態(tài)度,其褒貶的尺度與他們的政治觀和文學觀是一致的。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鄭振鐸的《俄國文學史略》、蔣光慈和瞿秋白合著的《俄羅斯文學》兩本俄國文學史著作。2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的俄國文學研究著作明顯增多,涉及的面較前更廣,系統(tǒng)性也有所增強,并出現(xiàn)了一批學理性較強的文章。新中國建國后的前30年是中國俄蘇文學研究大起大落的時期。前10年,俄蘇文學研究在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中一枝獨秀,研究側(cè)重于蘇聯(lián)當時認可的文論和作家作品,多取階級分析的方法,缺少學理性較強的著述。進入60年代,俄蘇文學研究迅速降溫;整個“文革”期間,已沒有正常的學術研究。新時期以來,中國學界對俄蘇文學的研究全方位展開,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超過前4個時期的總和,特別是出現(xiàn)一些大型的綜合性成果,所涉及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是過去難以企及的。研究者的主體意識得以加強,已經(jīng)能夠以理性的目光拂去蒙在俄蘇文學現(xiàn)象上的塵埃和偏見,用科學的態(tài)度揭示俄蘇文學的真實面貌,研究呈現(xiàn)嚴謹、求實的良好勢頭。
二、對俄蘇重要文學現(xiàn)象和重要作家研究狀況的分析
1.中國對俄蘇重要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該成果對一系列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狀況作了深入探討。例如,關于俄蘇文論的研究,涉及了對別、車、杜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論的研究,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理論主張的討論,對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批評的評價,對高爾基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研究,以及對巴赫金文藝思想、俄國形式主義文論、俄國歷史詩學、普洛普故事學和洛特曼符號學等蘇聯(lián)現(xiàn)當代文論的高度關注。關于中俄文學關系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曾強烈認同俄蘇文化中蘊含著的民主意識、人道精神和歷史使命感,俄蘇文學作品曾風靡中國,并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精神上的成長,但過于濃厚的政治傾向和功利色彩也阻礙了人們對俄羅斯文化的全面和客觀的了解。正因為這樣,對這段交往史的梳理和反思成了中國俄蘇文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成果頗豐,至今已有《二十世紀中俄文學關系》等10多種專題研究著作問世。這些著作在文學思潮比較研究、作家關系研究和文學關系的文化觀照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頗見深度的文字。此外,成果中還包括中國對俄蘇文學思潮和文學史的研究、對俄國文學進行宗教闡釋的研究、對俄國早期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研究、對俄羅斯?jié)h學研究、對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文學的研究,以及中國批評視野中的俄蘇“紅色經(jīng)典”和中國臺灣的俄蘇文學研究等,上述專題涉及的都是國內(nèi)學界頗為關注的領域,頗具價值。
2.中國對俄蘇重要作家的研究。該成果共選擇了24位作家的研究狀況加以評述。19世紀俄國作家在中國被研究的狀況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種類型:(1)除了“文革”時期外,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研究者的視線的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其中托爾斯泰受關注的程度最高;(2)受到關注但研究力度稍遜的作家,如萊蒙托夫、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3)一度離開研究者視線,后再度受到關注的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丘特切夫和蒲寧等。20世紀俄蘇作家的研究也可分成幾種類型:(1)始終受到高度關注的作家,如高爾基和肖洛霍夫,其中高爾基受關注的程度更高。新時期以來,高爾基熱已不復存在,但高爾基研究卻在這個時期真正走向全面和深入;(2)曾受高度關注,現(xiàn)逐步走向邊緣的作家,如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等;(3)曾經(jīng)遭排斥或遭批判的,現(xiàn)在受到評論界關注的作家,如葉賽寧、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布爾加科夫、帕斯捷爾納克、納博科夫和索爾仁尼琴等。對這些作家的研究是逐步展開的,研究的深入程度并不同;(4)一度成為研究熱點的前蘇聯(lián)的當代作家,如艾特瑪托夫和拉斯普京等。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文壇正在逐步成為中國學界研究的重要領域。
三、對中國俄蘇文學研究狀況的反思和前瞻
百年中國俄蘇文學研究的歷史決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除了學術本身的演進之外,它與中國社會變革和文化發(fā)展進程密切相關。目前,中國俄蘇文學研究處于成果豐碩、領域開闊的時期,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改革開放的大環(huán)境和研究隊伍自身的活力。同時,相關學科的繁榮為俄蘇文學的研究創(chuàng)造了可貴的友鄰環(huán)境。如沒有文藝學的繁榮,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巴赫金文藝思想等理論研究的局面;沒有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繁榮,中俄文學關系就不可能達到今天的廣度和深度;沒有歐美文學研究的總體繁榮,俄蘇文學的許多現(xiàn)象就難以得到滿意的闡述。
同時,中國的俄蘇文學研究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有待加強的領域。它們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俄蘇文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在百年研究歷程中常常承擔了超出其本性的過于沉重的政治和道德的負荷。俄蘇文學研究當然不可能與政治、道德、社會、人生這樣的話題相脫離,然而如果片面強調(diào)或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就會使研究走入歧途。另一方面,目前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和不盡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也使少數(shù)研究者心態(tài)浮躁,低水平重復現(xiàn)象屢見不鮮。
2.俄蘇文學研究的廣度有拓展,理論深度也在加強,但與國外的優(yōu)秀成果相比仍有差距,需加大介紹俄羅斯和西方相關成果的力度,并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在材料把握、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在體現(xiàn)中國學術的特色方面,爭取有更明顯的提高。同時,需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減少理論移植中的誤讀誤用現(xiàn)象,提升在本學科和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更多地強調(diào)學術規(guī)范,活躍學術思維,增強學術敏感,倡導學術爭鳴。
3.俄羅斯文學研究的某些領域還需要研究者更多地加以投入,如當下的俄羅斯文學思潮研究、俄蘇現(xiàn)代文論的系統(tǒng)翻譯和研究、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俄蘇文學史的編寫、經(jīng)典作家(特別是研究不夠充分的經(jīng)典作家)研究、俄羅斯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俄羅斯文學的總體的詩學特征的剖析、俄羅斯文學學科理論范式的研究,以及在更廣闊的背景和更深的層次上展開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文化進程關系的研究等。
中國百年俄羅斯文學研究,特別是新時期以來的研究,成果豐碩,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是,與整個中國學術一樣,俄羅斯文學研究仍還年輕,需要通過學術梳理和反省,促使它進一步走向成熟。目前的發(fā)展勢頭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時代精神的引領下,在百年學術積淀的基礎上,隨著更多的具有新的知識結構和理論素養(yǎng)的年輕學者的加入,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將在新世紀變得更加富有理性,獲得更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
(責編:陳葉軍)